咸宁市残联:“脱贫之星”张治兵: 身残志坚勇创业 勤劳肯干奔富路
“今年龙虾市场还不错,这批龙虾很快就可以上市了。”日前,在通山县南林桥镇石垅村龙虾池旁,张治兵眉开眼笑。他告诉记者,自己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过上今天的好日子,最要感谢的就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今年34岁的张治兵,家住南林桥镇石垅村11组,现为通山楚泉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熟悉张治兵的人都知道,他吃过不少苦:从小家境贫寒,小学五年级时便辍学外出当学徒工;2001年回乡继续读小学,同年,母亲患咽喉癌去世;2003年,迫于生计再次外出当学徒,在一次事故中失去右臂;2004年,他才重返学校接受初中教育,后来在通山县残联的资助下,进入咸宁市农业学校专修畜牧兽医专业。但不幸之事又发生了:2008年其大哥患骨髓肿瘤离世,父亲双目相继失明。
面对接二连三的变故,张治兵也曾一度消沉,但看着年迈的父亲,他深知,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不能被打倒,唯有振作起来才是唯一出路。
白天下地干农活来维持生计,晚上自学种养殖知识,张治兵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勤劳可以致富。
2009年,张治兵开始从事土鸡养殖,但由于缺乏资金和经验,加上鸡舍被大雪压垮,首轮养鸡以惨败收场;2011年,他一边在当地农庄端盘、拜师学艺,一边从事大雁鹅养殖;2012年,他又种起了茭白,并套养泥鳅,同时养殖波尔山羊、鹊山鸡和江汉土鸡等,虽然最终不仅没有赚到钱,而且欠下外债,但他没有放弃,继续探索着种养殖发展之路。2014年,张治兵家被精准识别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有了党的好政策,作为贫困户更不能等靠要,我要继续搞种养殖业,尽早摘掉贫困的帽子。”多年的创业经历让张治兵认识到,单打独斗前期投入大,成本高,增收潜力有限,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低。
通过产业发展帮扶政策支持,张治兵参加了县里举办的种养殖创业培训班,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抱团发展农业的好路子。
说干就干,2015年,张治兵联合6户养殖户,投资50万元,成立通山楚泉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同年,经过不懈努力,合作社注册了“楚泉山”品牌,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小龙虾、茭白、猪、羊、鹅、鸡、水稻种养殖共生共养。
在县、镇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合作社严格要求农户按照绿色产品标准种养殖,合作社生产的茭白获“无公害产品”认证,还成功申报“楚泉山”商标,产品畅销市县各大市场,深受消费者好评。
ﻩ2017年,得益于金融扶贫好政策,张治兵申请了10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扩大合作社种养殖规模,又发展起了精养鱼池。2018年,合作社实现产值过千万,带动当地400余户群众及残疾人发展增收。
“通山约有1.1万残疾人,他们有比平常人更为强烈的创业愿望。”张治兵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残疾朋友的贫困问题,加大相关技能培训是重中之重。为让群众特别是残疾同胞靠农业增收致富,张治兵领衔创办通山楚泉山农业种养殖培训学校,累计让1000多人掌握了一技之长。在咸宁市第二届“香城杯”创业创新大赛中,张治兵还获得了优秀项目奖。
屡败屡战、持之以恒,张治兵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展特色种养业,已成长为集种养殖、销售、技术服务、物资供应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先后获评咸宁市“自强模范”、湖北省农村实用拔尖人才等称号,还当选为第三届咸宁市残疾人联合会代表。
“做农业,过程很长,就是要有兴趣、能吃苦、耐得住寂寞,我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一定会坚持走下去,并且带动更多的村民一起吃上农业致富饭。”张治兵语气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