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残疾人风采

残疾不败亦风流 潜心收藏三十载

来源:吴雷 时间:2022-07-25 编辑:残联_办公室2

说到收藏可能很多人都觉得离我们很远。作为文化保护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通城民间收藏逐渐热了起来,民间收藏家、收藏爱好者也不断增加,他们收藏文物,收藏记忆,让历史文化赓续传承。今天,让我们来听听通城残疾大叔冯俊30年潜心收藏的故事。
  

隽水大道91号的隽水古玩行,冯俊每天都细心地收拾整理着他的古玩“宝贝”。在这个50多平米的店里,藏有古陶瓷、钱币、木雕、民俗工艺品等古玩艺术品,品种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说起自己的藏品,冯俊对它们的来历背景可谓是一清二楚。面对记者的好奇,他拿起手中的一件傩戏面具,就娓娓道来。

冯俊:这件东西是过去古瑶人跳篝火舞时候戴的面具,也叫作“傩戏”。这个傩戏面具的特点,第一是双面,雕工比较粗放,是明清年代的东西,时间比较早。我在上海世博参观的时候,上海博物馆也有类似的文物展览,特别是前年,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馆也在我这里收藏了两件类似的东西进行展览,这也是过去古瑶民族生活的实物证据之一。

1962年出生的冯俊,3岁时便患有小儿麻痹症落下后遗症,导致肢体残疾,但他从没放弃对生活的信心,坚信奋斗可以改变命运。1980年,他从通城二中毕业,后自修了大学文凭。1986年至1992年,他来到通城县国营大坪茶场工作,这里古瑶遗址众多,因为工作接触渐渐地对古瑶文化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2年,冯俊开始从事古瑶文化的实物收藏工作,并延伸到通城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各领域,这一干便是30年。

冯俊:我的“收藏之路”就是为了擦亮通城文化名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通城县四张文化名片都是我(们)提供实物进行打造的。第一张名片就是我们说的“八百壮士”,就是我向上海提供了一个证章;第二张名片就是“古瑶文化之乡”,古瑶文化之乡陈列馆就由我提供了实物;第三张“红色通城”战争第一线,这其中展览的实物都是由我发起提供;第四张名片就是李自成殉难通城,也是由我收藏的一把“米脂李延”剑打造的这张名片。我收藏这些东西,就是为了把通城文化事业、把这几张“文化名片”擦亮,为通城县文化事业做一定贡献。

俗话说,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近年来,通城县的民间收藏事业如火如荼发展,收藏爱好者不断增加,冯俊抱着繁荣文化的初衷,参与组织成立了通城县收藏协会。他忘却自我,拖着残疾之躯,带着其他会员跑遍湘鄂赣地区,搜集整理了遗失民间的文化艺术品上千件,对通城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起到了一定作用。

通城县收藏协会副会长 杨志文:他从事古玩几十年,不仅自己努力致富,还带动了我们一般古玩爱好者,把我们通城的古玩事业搞得如火如荼。在通城,他也收藏了一些比较有名的东西,为瑶族文化、为通城各方面文化做出了一定贡献。

冯俊在收藏事业上有成绩,在其他公益事业上亦如此。2021年,在通城县残联的推荐和支持下,冯俊担任县残联肢协主席,他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经常组织肢体残疾人朋友开展户外活动,为残疾人提供帮助。这些年,冯俊先后多次荣获全市残疾人“自强模范”荣誉称号,在收藏和公益事业领域生动展现出残疾人自强不息求出彩的奋斗者姿态。

冯俊:作为一个残疾人,我们做自己喜欢的收藏事业,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离不开残联领导的帮助,我们为了打造通城文化,搞好古瑶文化事业,要继续努力,我们要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把自己的收藏事业搞好,为通城的文化事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备注:本文采访部分仅代表受访者个人观点)

附件: